无特殊人群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无特殊人群
1、遗传(10%): 遗传的因素,有遗传性的患者有5%-10%,这一般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分别。 2、长期不运动(25%): 废用性肌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中毒(15%): 中毒的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经过调查,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 4、免疫(15%): 免疫的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神经因子。现在认为,MND是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 5、疾病因素(20%): 肌源性肌萎缩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1、肌电图(EMG);
2、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3、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4、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应用范围;
中医治疗(内治):通过用中药真菌:血灵芝、薄树芝、硫磺菌等进行辨证施治治疗。
中医疗法是一种从根部调理的治疗方式,治疗神经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中药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依赖性、成瘾性,中医专家根据患者病症、体质、病史,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准确把握中药药物的搭配和用量,通过补益肝阴,让肝血充足,筋强力足,以改善微循环、振奋神经-肌肉的传递功能,起到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效果,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
1、咨询:通过在网上点击医院咨询窗口,与专家医助进行咨询,医助会为患者详细介绍此病,并提供相关建议及并建立个人档案,方便专家后期病情分析。
2、预约:患者在咨询完医助之后,免费预约专家,由专家医助为其服务。
3、治疗: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由专家为其治疗。专家通过分析患者的各种检查报告,询问患者病情、症状,为其把脉,制定详细治疗方案,由医助全程陪护。
4、复诊:患者服用完专家配置的药物之后,要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待专家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与专家医助直接联系。
治疗时间周期,根据患者的病情时长、严重程度而定,建议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治疗周期。
心理护理:
多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肌肉萎缩的原因,发展和预后的一般情况,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低落,多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解释、安慰、鼓励、保证)。
康复训练:
肌肉萎缩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
1)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萎缩的肌肉的肌力、收缩协调性进行康复训练。
2)对肢体活动障碍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病情稳定后鼓励早活动,活动量要循序渐进。教会患者使用各种辅助训练用具,知道患者进行各种日常生活功能训练。
3)训练患者生活自理,如进食、穿衣、入厕等,有计划的进行肌力训练,恢复相应功能,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
饮食护理:
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适当增加粗纤维素、水果的摄入,预防便秘,鼓励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
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女性...